天才一秒记住【爱看小说】地址:https://www.antiquessd.com
王充出生于会稽郡上虞县一个“孤门细族”
家庭。
他自幼酷爱学习,天资聪颖,异于常人。
青年时期,王充前往洛阳太学就读,这里是东汉的最高学府,用以传讲儒家经典,造就官僚人才。
王充拜班彪为师,凭借过人的才学和孝行品质获此殊荣。
在太学期间,王充“家贫无书,常游洛阳市肆,阅所卖书,一见辄能诵忆,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”
。
王充在郡上做过功曹一类的副官,但大多时间是家居教书。
他为人清重,游必择友,不好苟交。
因憎恨俗人的性情,写了《讥俗节义》;又忧虑君王治理国家无方,写了《政务》。
同时,他痛恨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伪书俗文,遂着《论衡》。
王充的仕途并不顺利,他的正确主张不仅没被采纳,反而招来长官的排斥和世俗的讥议。
汉章帝即位初年,王充任会稽郡太守府五官功曹,他建议郡县禁止奢侈浪费,节约经费开支和限制或禁止饮酒,却毫无成效。
终因与长官政见不合,毅然辞职挂冠而去,这时他大约五十一二岁。
元和三年,王充六十岁,为避祸举家迁往扬州郡,转徙于丹阳、庐江、九江等地。
此间扬州刺史董勤曾召他任从事,又转任治中,不久退职回家。
章和二年,同郡友人谢吾夷上疏章帝,推荐王充,章帝特命以公车待诏。
王充以病为由,推辞不就。
王充晚年贫病交困,无人帮助。
他写下了最后的着作《养性》十六篇。
七十岁以后,王充病逝于家中。
二、主要着作及影响(一)着作流传王充的着作《论衡》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波折得以流传下来,实属不易。
在当时谶纬神学风行的时代,《论衡》犹如一股清流,对谶纬神学及虚妄之言进行了系统驳斥。
王充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,在书中解释世俗之疑,辨析是非之理,“冀悟迷惑之心,使知虚实之分”
。
《论衡》共85篇,约20万字,内容涵盖哲学、自然科学、历史、法律、政治、经济、社会生活、文艺等各个方面,堪称一部古代的百科全书。
其写作风格独特,王充“闭门潜思,绝庆吊之礼”
,在“户牖墙壁各置刀笔”
,随时记录灵感,润色文章。
这种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,使得《论衡》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。
由于王充博学多才,《论衡》博大精深,在得书不易的古代,《论衡》甫一出现,立即引来多方争夺。
蔡邕在吴地机缘巧合得到该书,便暗中学习,偷偷“内卷”
。
后来有人搜出《论衡》,蔡邕无奈叮嘱别外传。
到了三国时,王朗为会稽太守,读了《论衡》后才学精进,《论衡》也由此开始广为流传。
(二)后世评价王充作为东汉杰出的思想家和唯物主义哲学家,后世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。
近现代学者视其为奇书作者,梁启超在《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》中称:“王充《论衡》实汉代批评哲学第一奇书。”
黄侃在《汉唐玄学论》一文中说:“东汉作者,断推王充。
《论衡》之作,取鬼神、阴阳及凡虚言、谰语,摧毁无余。”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