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【爱看小说】地址:https://www.antiquessd.com
(二)佛学思想的融合宗炳一心奉佛,向往西方净土世界,追求涅盘超脱、无牵无挂的无生境界。
他的佛学思想与艺术创作紧密融合,对其艺术境界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宗炳是一个有勇有智的护法卫士,在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冲突过程中,勇敢地扞卫和发展了佛教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思想,对佛教的中国化进程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。
他知行合一,身体力行,不为世俗功利所累,不为艰难所惧。
早年参加慧远师徒百二十三人建斋立誓,信奉阿弥陀佛,共期往生西方。
慧远所主张的信仰及其佛事活动,非常契合宗炳这些俗家弟子的需要及其生活方式。
宗炳的佛学境界有一个发展过程。
慧远圆寂后,他离开庐山,经过近二十年的探求和修习,终于形成了自己系统的佛学理论,其佛学思想进入一个新的境界。
他认为,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烦恼和世俗利益诱惑,但人是一个精神主体,人的精神具有主动性,绝不为肉体、为情欲所束缚。
在艺术创作中,宗炳的佛学思想体现为对山水“质有而趣灵”
的认识。
他将山水之神视为法身,认为山水之神只是寄托于水土之中,不会随着水土消失而毁灭。
这种“神不灭”
论以佛教不灭论为基础,吸收先秦道家思想以及老庄关于重神轻形的思想,主张神妙而形粗,反对形灭神灭。
在绘画过程中,宗炳强调感受山水神要“栖丘遁谷”
、“以应目会心”
,将山水审美中的主客体关系表述为“应会感神”
。
这种思想源于玄学,后被佛学吸收,成为释慧远“感应说”
的基础,与佛教般若学的缘起论结合在一起,用以解释现象世界中变化产生的原因。
宗炳肯定了山水美的审美价值,提高了山水画的功能,认为山水的审美价值以及山水画的功能是建立在“神不灭”
的基础上,通过“感应”
得以体现。
五、对后世的深远影响(一)山水诗的贡献宗炳作为早期山水诗人,以其独特的艺术气质与文学才能,为山水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他提出的“身所盘桓,目所绸缪”
的散点透视法,不仅决定了中国山水画的特质,也对山水诗的产生及其审美特质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宗炳的山水诗扫除了其他诗人作品中难免存在的玄言哲理,让自然山水真正以艺术欣赏的对象出现在诗中。
他的两首存世诗作《登半石山》和《登白鸟山》,犹如全景式山水图,体现了诗人“具备万物”
“吞吐大荒”
的宏阔胸襟。
诗中描绘的险峻幽壑的奇特景象,寄托了作者超俗绝世的隐逸情怀。
着名美学家叶朗先生指出,晋宋之际,山水诗从玄言诗中脱胎而成,此后的山水诗逐渐走向类似宗炳《登半石山诗》的路径,即注重体物,以景写境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文献的散失,宗炳的诗名逐渐为其画名所掩盖,但他对于中国山水诗的历史贡献不可磨灭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,后面更精彩!
(二)绘画理论的传承宗炳的画论观点对后世山水画家影响深远。
他的《画山水序》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篇关于山水画的论文,对盛唐以后逐渐形成的“画家十三科”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