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【爱看小说】地址:https://www.antiquessd.com
并总结了欧美国家“立国政教”
的核心在于“上下一心,故能齐力合作,无事不举,积富为强”
。
十一、伴食宰相李鸿章自欧美归来后,满怀抱负地觐见了光绪帝与慈禧太后,他深刻描绘了欧美的繁荣强大,并基于中国的贫弱现状,急切地提出了改革图强的建议。
然而,这些远见卓识并未得到统治者的充分重视,李鸿章本人也未获得期望中的重用。
光绪二十二年(1896年),他仅被任命为总理衙门上行走,一个名义上参与国事、实则缺乏实权的见习大臣角色,因此被时人讥讽为“伴食之宰相”
,意指其虽身居高位却难有作为。
在此期间,李鸿章虽无实权,但仍积极参与了多项重大外交事务,包括政治性贷款、租借土地等问题的谈判,并代表清政府与德、俄、英三国签订了关于胶澳、旅大、九龙的租借条约。
尽管这些条约多为中国带来了不平等与损失,但李鸿章在外交场上的努力与周旋仍不容忽视。
值得注意的是,在签订《中俄旅大租地条约》时,有传言称他接受了俄国的贿赂,这进一步加剧了他个人形象的复杂性。
在维新运动高涨的光绪二十年(1894年)至二十四年(1898年)间,李鸿章虽表面上持观望态度,实则内心对新政多有同情。
他秘密资助维新派团体“强学会”
,并在背后支持了一系列改革措施,如整军经武、振兴实业、废除八股、兴办学堂等,同时还保护了一些维新派人士免受迫害。
然而,随着维新运动的深入,慈禧太后等保守势力对变革的抵制日益加剧。
光绪二十四年(1898年)七月,李鸿章被慈禧太后逐出总理衙门,失去了参与国家核心决策的机会。
此后,他被任命为勘河大臣,负责黄河工程的勘查工作,直至次年二月返回京城,从此过上了闲居生活,心中充满了郁郁不得志的苦闷。
,!
十二、积劳薨逝光绪二十五年(1899年),李鸿章被清廷任命为商部大臣,但尚未启程,就又被改任为署理两广总督,负责镇压保皇党。
在任期间,他一方面执行朝廷命令,逮捕保皇党人,另一方面又采取灵活策略,预留余地,暗中与康有为、梁启超等人保持书信往来。
光绪二十六年(1900年),北方义和团运动风起云涌,八国联军趁机入侵中国。
面对这一局势,李鸿章在广东坚决反对慈禧太后对八国宣战的决定,认为这是“乱命”
,并电报刘坤一、张之洞等人,建议采取权宜之计,维持各省秩序,稳定各国情绪。
在他的支持下,刘坤一、张之洞等人与各国领事签订了《东南保护条款》,维护了东南地区的稳定。
随着北方局势的恶化,李鸿章被迫奉旨北上,参与与列强的谈判。
他抵达天津后,与庆亲王奕匡一起,开始与十一国代表进行艰难的谈判。
在谈判中,李鸿章据理力争,试图减轻中国的损失,但列强态度强硬,最终只能接受《辛丑条约》的苛刻条件。
由于早年马关遇刺留下的旧疾,李鸿章在谈判期间多次病倒。
特别是在签订条约前夕,他因劳累过度和受风寒而吐血不止,病情日益加重。
尽管如此,他仍坚持到谈判结束,签署了《辛丑条约》。
光绪二十七年(1901年)九月二十七日,李鸿章在北京病逝,享年七十九岁。
他的逝世引起了朝野上下的震动,慈禧太后也为之流涕,感叹大局未定,失去了一位重要的支柱。
清廷对李鸿章进行了隆重的表彰和祭奠,赠官太傅,晋封一等侯爵,谥号“文忠”
,并允许他在京师建祠祭祀。
这是清代汉族官员中唯一一位在京师建祠的人。
李鸿章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和争议,他在晚清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,既为国家做出了贡献,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指责。
:()古代历史着名人物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