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【爱看小说】地址:https://www.antiquessd.com
此时,苏州太平军守将郜永宽等人开始动摇,并与程学启部秘密接触,商讨献城事宜。
同年十一月初五,郜永宽等人杀害了守城主将谭绍光,打开城门投降。
淮军入城后,太平军八降王率部屯居半城,不愿剃发解除武装,反而要求获得官衔及编制。
李鸿章采纳了程学启的建议,诱杀了降将郜永宽等八人,并遣散了其余部队。
程学启入城后还搜杀了两千余名顽固分子。
尽管此举引起了戈登的不满,但李鸿章认为这是消除内部隐患的必要之举,他在给母亲的信中写道:“尽杀云官等八伪王及其党数百人,此事虽太不仁,然攸关大局,不得不为。”
曾国藩得知后,在日记中称赞李鸿章“殊为眼明手辣”
。
苏州城破后,李鸿章被赏加太子少保衔,并获准穿黄马褂。
与此同时,北路的李鹤章、郭松林、刘铭传攻克了无锡和金匮,程学启与道员吴毓芬等攻克了浙江嘉兴。
淮军一路推进至常州城下,李鸿章亲自督军攻打常州,于同治三年(1864年)四月破城,捕杀了太平天国护王陈坤书和佐王黄和锦。
至此,苏南地区的太平军基本被肃清,清廷赏赐李鸿章骑都尉世职。
攻克常州后,常胜军解散,留下的洋枪队和炮队并入淮军。
当时,湘军久攻天京不下,清廷多次诏催李鸿章率淮军前往会攻。
考虑到与曾氏兄弟的关系,李鸿章担心染指金陵会被认为抢功,进而得罪曾氏兄弟。
因此,他在苏、常两地按兵不动,转而南下攻入浙江,这一举动惹恼了闽浙总督左宗棠,后者上奏朝廷,指责李鸿章“越境掠功”
。
五月十三日,李鸿章得知湘军即将攻破天京城,又因朝廷不断催促,遂派刘士奇炮队及刘铭传、潘鼎新、周盛波等二十七营会攻天京。
十五日,曾国荃接到李鸿章的出兵咨札,激发众将出击。
次日,湘军攻克天京。
事后,曾国藩对李鸿章表示感激:“愚兄弟薄面,赖子保全。”
太平天国失败后,在处理湘淮军的去留问题上,曾国藩与李鸿章采取了不同策略。
曾国藩在攻下天京后不到一个月,即遣散了大部分湘军,主要是为了避免功高震主,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。
而李鸿章则认为:“吾师暨鸿章当与兵事相始终,留湘淮勇以防剿江南北,俟大局布稳,仍可远征他处。”
他认为,当前的威胁来自内部叛乱,但长远的威胁在于西方列强,因此主张保留湘淮军,不仅用于平定内乱,更要抵御外侮。
五、出击捻军同治三年(1864年)十月,清廷命令曾国藩前往皖鄂交界地区,督军防堵从湖北东下的太平军扶王陈得才及捻军。
与此同时,李鸿章被任命前往江宁,暂时代理两江总督的职务。
这一时期,李鸿章负责协调地方军务和民政事务,为曾国藩的军事行动提供支持。
到了同治四年(1865年)四月,剿捻统帅博尔济吉特·僧格林沁在山东菏泽全军覆没,清廷随即任命曾国藩为钦差大臣,北上督师剿捻。
李鸿章再次代理两江总督,负责调兵、筹饷等后勤保障工作。
同年八月,李鸿章奏请购置上海虹口洋人铁厂的机器设备,并将这些设备与丁日昌、韩殿甲原有的两个工厂合并,成立了江南制造总局,责成丁日昌负责监督筹划。
这一举措不仅增强了淮军的后勤保障能力,也为后来的洋务运动奠定了基础。
由于湘军大部分已被裁撤,曾国藩北上时主要依靠淮军。
曾国藩抵达前线后,采用了刘铭传、李鸿章等人提出的“以有定之兵,制无定之寇”
的方针,决定在安徽临淮、河南周口、江苏徐州、山东济宁四镇驻扎重兵,并实行一省有急、三省往援的机制。
此外,曾国藩还在运河、黄海、沙河和贾鲁河一带设防,推行“画河圈地”
的战术。
然而,由于捻军作战灵活多变,且势力强大,曾国藩的防守策略一时难以见效。
加上曾国藩对淮军的指挥不够顺畅,导致一年多的时间内,剿捻成效甚微。
因此,到了同治五年(1866年)十一月初一,清廷改命李鸿章为钦差大臣,接手剿捻事务。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