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【爱看小说】地址:https://www.antiquessd.com
东汉许慎的《说文解字》中解释“↓”
为“钩识也,居月切”
,“、”
则为“有所绝止,而识之也,主庾切”
。
就是说,凡是文末可以停止的地方,就用“↓”
来标记,文中有可以句读的地方,就用“、”
来标示,大略相当于今天的句号和逗号。
如果考虑到已经有了离经,其实“、”
已经可以看做和现代书写非常近似了。
到了宋朝,钩号变成了圆圈,标形如“○”
,有大中小之分,人们采用圈点来标读文字。
其实“○”
这个标记,在宋元明清的古籍中已经比较常见,甚至每章都能见到,只不过后世人大多不懂起含义。
朱熹在着《四书章句集注》时就是每章之前用大的“○”
,每句之后用“。”
。
这称为句读,即在一句末完需停出打上个“、”
,其作用类似现在的逗号,在全句意思已完之处画一个“。”
,作用同现在的句号。
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段落号,用“v”
或“∧”
表示,画在每段末尾字的右下角,甚至出现了“。
。
。
。
。
。”
“……”
这样的密圈、密点加在字的右旁,强调句子的精彩部分。
这一用法,直到上个世纪20年代还在沿用。
到了明朝,随着刊本小说的出现,又多了两个专用号,即一个是在人名旁边画单直线“│”
,一个是地名旁边加两直线“‖”
。
而万历皇帝面前的书,自然就有上述标记,这也是为了让小皇帝在后宫看书时避免出错。
“汉文帝后元六年,匈奴入侵,汉军集结应战,周亚夫率军屯兵细柳,汉文帝前往慰问,不料军营的门都尉不开营门汉文帝非但没有因此怪罪周亚夫,还称赞周亚夫是“真将军”
。”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