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看小说

第305章 晚清中兴名臣张之洞 清末新政的灵魂人物(第1页)

天才一秒记住【爱看小说】地址:https://www.antiquessd.com

一、早年经历张之洞的早年经历充满了勤奋与机遇的交织。

他于道光十七年(1837年)九月出生于贵州贵阳六洞桥旁的官舍内,是张锳的第四个儿子。

由于出生地位于孔明洞侧,故而取名“之洞”

,乳名“官保”

幼年的张之洞便展现出了过人的智慧与勤奋,五岁时便开始在家塾接受启蒙教育。

张之洞自幼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,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。

他的老师包括了多位知名学者,其中丁诵先与韩超对其影响尤为深远。

丁诵先是道光十八年的进士,而韩超则官至贵州巡抚,他们的言传身教无疑为张之洞的成长提供了坚实的学术与道德支撑。

在13岁之前,张之洞就已经完成了对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的系统学习,并且涉猎了广泛的史学、文字学、文学乃至经济学知识。

此外,他还自学了诸如《孙子兵法》和《六韬》等兵学着作,这为他日后在政务和学术领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
在少年时期,张之洞就有夜读静思的习惯,经常在夜晚挑灯苦读,直至深夜,这种刻苦的精神为他积累了丰富的学识,并且培养了处理政务时严谨的工作态度。

道光三十年(1850年),尚未满十四岁的张之洞返回祖籍南皮参加县试,并以第一名的成绩成为秀才,进入了县学。

此后不久,他又以顺天府乡试第一名的成绩中举,取得了参加会试的资格。

然而,从1850年到1863年的这段时间里,张之洞并没有立即实现他的科举理想。

这十年间,他因各种原因暂时搁置了科举之路。

一方面,他协助父亲处理军务,应对贵州苗民起义;另一方面,他也经历了结婚生子、父亲去世守丧等家庭事务,这些都让他无法专心备考。

尤其是在23岁时,由于族兄张之万担任同考官,为了避免利益冲突,张之洞主动回避了当年的会试。

直到同治二年(1863年),张之洞终于迎来了自己的科举高光时刻。

这一年,他参加了会试和殿试,并成功夺得了进士头衔,位列一甲第三名,即探花,随后被授予七品衔编修,正式踏入仕途。

随后几年,张之洞的官职逐渐提升,他担任过浙江乡试副考官、湖北学政、四川乡试副考官等职位。

特别是在担任湖北学政期间,张之洞大力整顿学风,创立了经心书院,积极提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才,赢得了广泛赞誉。

而在四川学政任上,他与四川总督吴棠合作,在成都建立了尊经书院,邀请知名学者任教,并亲自制定了教学大纲,编写了《輶轩语》和《书目答问》等书籍,旨在指导学子们如何读书治学,修身齐家。

二、清流首领张之洞在晚清时期不仅是洋务运动的重要参与者,也是着名的“清流派”

首领。

清流派是一个以反对腐败、倡导改革为己任的政治群体,他们主张强化中央权力,打击地方割据势力,同时也关注外交关系中的国家尊严。

在中俄交涉事件中,张之洞因其坚定立场和积极建言而声名鹊起,成为清流派的实际领导者。

光绪二年(1876年),张之洞担任文渊阁校理,开始了他在清政府中枢机构的职业生涯。

随着职位的不断晋升,他于光绪五年(1879年)补任国子监司业,并随后转任詹事府左春坊左中允,再升至司经局洗马。

就在同一年,清廷派遣左都御史完颜崇厚前往俄国就伊犁问题进行谈判。

然而,崇厚在谈判过程中表现不佳,最终签署了《里瓦几亚条约》,该条约虽然名义上归还了伊犁,但实际上使伊犁地区处于俄国的包围之中,严重损害了中国的领土完整。

条约的消息传回国内后,引起了轩然大波。

张之洞随即上奏《熟权俄约利害折》和《详筹边计折》,分析了条约的十条不可接受之处,并呼吁必须修改条约,同时加强军事准备,暂缓签订,并要求追究崇厚的责任。

这次上书引起了皇室的高度关注,张之洞因此获得了慈安、慈禧太后的接见,并被特许随时前往总理衙门提供咨询。

他与张佩伦、陈宝琛等人共同起草了多份奏折,提出了包括筹措军费、加强边防等一系列具体建议。

张之洞的政治声望也因此达到了新的高度,并得到了慈禧太后的赏识。

他与其他三位官员——宝廷、张佩伦、黄体芳被称为“翰林四谏”

,而张之洞则是清流派的实际领袖。

他们拥护军机大臣李鸿藻为精神领袖,共同推动了一系列旨在加强中央权威、打击腐败的改革措施。

在光绪七年(1881年)至光绪十年(1884年)担任山西巡抚期间,张之洞面对的是一个吏治腐败、民生凋敝、鸦片泛滥的山西。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

如遇章节错误,请点击报错(无需登陆)

新书推荐

官路扶摇九份婚书:我的师父绝色倾城永恒之门官路红途官途,搭上女领导之后!极品对手为夫体弱多病当明星从跑龙套开始官狱升迁之路官道征途:从跟老婆离婚开始官场:扶摇直上九万里官梯险情步步升云官途:权力巅峰直上青云绝品风流狂医千里宦途误入官路权力巅峰:从城建办主任开始医道官途